栏目分类
千古奇文《治心》仅178字,却道破人生百态,拯救被情绪绑架的人生!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9:31    点击次数:91

图片

图片

人生百态,情绪万千。

曾国藩早已洞察人性,留下了治心、治身、治口的智慧箴言。

图片

治心之道,先去其毒,阳恶曰忿,阴恶曰欲

心灵修养的关键,首在除去毒害。

阳刚之气失衡便生忿怒,阴柔之气过盛则生欲望。

这里的'毒'指的是扰乱心灵平衡的负面情绪和欲望。

愤怒如烈火,瞬间蔓延,难以控制;

欲望如流水,绵绵不绝,侵蚀心志。

所谓'一念之差,天地悬隔',若不及时去除心中之毒,轻则迷失自我,重则贻害终身。

图片

治身之道,必防其患,刚恶曰暴,柔恶曰慢

修身养性,贵在防患未然。

刚强过度则为暴戾,柔弱过甚则为怠慢。

人的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,二者相互影响。

暴戾之气会损伤身体,导致气血不调;

怠慢之态会消磨意志,使人颓废不振。

《黄帝内经》云:'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;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'

身体的健康需要内外兼修,既要避免暴躁伤身,也要防止懈怠废志。

图片

治口之道,二者交惕,曰慎言语,曰节饮食

修口之道,需双管齐下:慎重言语,节制饮食。

言为心声,食为体本,口之用途虽异,修养之道却同。

言语不当,轻则伤人,重则伤己;

饮食不节,轻则损身,重则折寿。

同时,'病从口入',饮食之节制不仅关乎身体健康,更影响心灵清明。

言语有度,饮食有节,方能内外兼修。

图片

凡此数端,其药维何?礼以居敬,乐以导和 

面对这些修身治心之道,其良药何在?

以礼制度生敬畏之心,以乐调和培养和谐之气。

礼,是外在的规范与约束;

乐,是内在的熏陶与调和。

《礼记》云:'礼者,天地之序也。'

而音乐则如《乐记》所言:'乐者,天地之和也。'

礼与乐相辅相成,一刚一柔,一严一和,共同构筑了修身养性的基础。

图片

阳刚之恶,和以宜之;阴柔之恶,敬以持之 

对于阳刚过度的弊病,以和缓来调适;

对于阴柔过甚的毛病,以敬畏来约束。

人性本有阴阳两面,过犹不及。

阳刚之气若过度,易生暴躁狂妄;

此时需以和谐之气调节,如《中庸》所言:'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'

而阴柔之气若过甚,则易沉溺欲望;

唯有阴阳调和,刚柔并济,方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。

图片

饮食之过,敬以检之;言语之过,和以敛之

饮食过度,以恭敬之心加以检点;

言语过当,以和缓之态加以收敛。

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,不加节制则易流于放纵。

古人提倡'食不言,寝不语',就是要人在饮食时心存恭敬,不可狼吞虎咽。

而言语之过往往源于情绪波动,此时需以和缓之心调整,如《论语》所言:'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'

无论饮食还是言语,都需心存敬意,以和为贵。

图片

敬极肃肃,和极雍雍,穆穆绵绵,斯为德容,容在于外,实根于内 

恭敬到极处显得庄严肃穆,和谐至极处显得温润如玉,安详宁静、绵延不绝,这才是德行的外在表现,而这外在的表现实则根植于内心。

《大学》言:'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'真正的修养不是表面的做作,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。

外在的言行举止不过是内在修养的体现,如同树之有根,水之有源。

唯有内外兼修,方能德行日进,修养日深。

图片

动静交养,睟面盎背

动与静相互滋养,使人面容舒展,背脊挺拔。

人生在世,动静结合,张弛有度。

《周易》云:'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'

无论是行动还是静止,皆应适时适度。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,如此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。

·end·

点击下方的小卡片,了解更多内容

—若喜欢,点个赞和在看吧!—

您的每个点赞和在看,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

让我们一起学习,共同成长,实现价值!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